【南方日报】护士张红霞 除了病人 还有诗歌和远方
7月的一天,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乳腺外科的护理室里,一身白色护士服的张红霞坐在护士站里,面对着病人耐心的交待着什么。当了多年的护士,她度过了无数个这样的日子。
27年前,张红霞初次从韶关到广州,手里紧紧揣着广州市中山医卫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光荏苒,张红霞中专毕业二十四年了,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
如今,张红霞已是一名肩负更多责任的护士长。在患者眼里,她是值得信赖的好护士;在其他护士眼里,她是没有架子的护士长。在非典肆虐的日子,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她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最前线。2012年,张红霞被评为羊城杰出护士。
张红霞的工作“八小时之外”也不轻松,她花大把时间精力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上,这两者之间联系微乎其微,但张红霞却都在其中得心应手,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挤时间充实自己。
到向往的广州去
1988年9月4日,张红霞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她到广州市中山医卫校报到的日期。韶关到广州只有三小时车程,但对于当时的张红霞来说,这是她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早在1987年张红霞第一次到广州,这次探亲让她看到车水马龙的广州--“真实比电视剧更精彩”的广州,自此在她心头萌发对广州的憧憬。张红霞对广州的初印象是这样的,“如同天堂一样。”
而中山医卫校,那是连她自己都以为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学校。张红霞中考失利过一次,她初三才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因而第一次中考成绩不佳。张红霞选择重读初三,准备再次中考。复读的日子格外辛苦,她每天坚持勤奋读英语,熬夜学习已成家常便饭。当年张红霞所在县里只有两个人考上中山医卫校,张红霞是其中一个。一年的寒心苦读换来一张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对于张红霞来说,曾经的辛苦已不值一提。
开学的头两个星期,张红霞的心激动着。第一次班游去了植物园,她兴奋的不得了,广州这座城市的一切对于17岁的她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广州的夜市灯火璀璨,一个小小的夜市,就像一个变革时代的缩影。不怎么宽阔的马路两旁档口鳞次栉比,竹竿上挂满了最流行的时尚服饰,充满着自由的气息。
直到中秋当晚,室友都去探亲,十人间的宿舍只留下张红霞一人,独自在窗口鸟瞰远方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她才开始感觉到孤独而想家。“当时涌上心头的是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韶关市新丰县遥田镇长安乡,这里的场景开始一幕幕浮现在张红霞眼前。当时长安乡只有三户人家愿意供女儿上学,张红霞家是其中一户,但并不是因为家庭富裕。张红霞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为了分担家庭经济压力,她需要尽早掌握谋生技能出来工作。
中专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不低,每次都是找亲戚东拼西凑,这也是张红霞的心头之痛。她勤俭节约,从来都认为“吃饱穿暖就好”,偶尔买一条五块钱的裙子都足以使她兴奋不已,家里每年给张红霞的300元生活费总能剩下不少。
贫困使张红霞拥有异于常人的上进心。在实践操作的课程她拿下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循环的训练使她的操作越来越熟练,这也为她后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后来让她高兴的是,患者称赞她打针技术好,一点也不痛。
新护士成长记
1991年,张红霞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一直到现在。张红霞的目标很明确,“我适合做外科。”交了志愿表,她最终被分配到烧伤科。
烧伤科的护理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工作的第一天,一进病房,另外一位护士就坐下来哭。当时的病人属于全身烧伤,只有眼睛是完全健康的。张红霞当时内心有些恐惧,帮助病人翻身、刷牙和洗脸等基础护理之后,她慢慢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
张红霞起初在多个科室轮换学习,有长达十年时间在器官移植科工作。一例亚洲最高龄的肝移植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接受治疗,静脉穿刺的难度大,他总是喜欢找最信任的张红霞帮忙。
张红霞的工作越做越顺利。她最得意的是,“别人搞不定的我能搞定!”有些患者惧怕治疗,张红霞就跟他们聊天,从关心患者的生活再让他们接受治疗。张红霞说,“收获是双方的。”她的细心体贴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甚至张红霞放假休息的时候患者也会跟其他护士提起她。
付出总有回报。自1998年,张红霞在器官移植病区任责任护士。她利用午休时间将护理知识分享给年轻护士,赢得了同事的肯定,并于2001年荣获优秀教师的称号。
但器官移植的工作又苦又累。2002年,在连接引流管的过程中,由于Y型管的意外断裂而刺断了张红霞的右手大拇指的肌腱,必须进行手术缝合,上夹板固定六个星期。张红霞不得不暂时离开岗位,身边有人劝她趁工伤申请换个轻松的岗位。可张红霞坚决不这么做,“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把我难倒。”
2003年非典肆虐广州,张红霞主动向上级提出申请,到医院的“非典”病房参加临床一线护理工作。面对传染性很强的非典病毒,奋斗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有些成为了患病者,张红霞对此并非一点也不怕。防护服、N95口罩、面罩,张红霞全身包裹严严实实的,“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太空人。”
每个隔离的病房里只有一名护士和一位病人,张红霞护理的患者是处于恢复期的中年男性,第一个6小时专班是晚班。张红霞协助他进食后,让他安静入睡。夜里静得格外可怕,张红霞不断鼓舞自己,“勇敢面对,为医疗事业努力!”这场与非典疫魔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张红霞是胜利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红霞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抗震救灾一线的护理工作。张红霞不得不暂时离开家,年幼的儿子每次打电话问她何时回家,每每这时张红霞都会感到十分内疚。职场女性总会遇到两难的问题,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事业。张红霞选择后者。国难当前,张红霞感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促使她奋不顾身地赶往前线。2012年,张红霞被评为羊城杰出护士。
张红霞多次获得院级优秀护士奖等称号,但这并没有让她冲昏头脑。她无怨无悔地工作着,一心一意地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她十分谦虚,“比我做得更好的护士大有人在!”
科研女也有浪漫情怀
张红霞总对自己的丈夫说,“你妻子的工作不是8个小时。”张红霞的护理工作十分繁忙,下班后理应缓解一天紧张工作后的疲劳,但张红霞的上进心驱使她不满于现状。
每天下班后,她开始投入科研工作。1994年她开始撰写科研论文。随着肝移植的病例逐渐增多,张红霞看到了这类病案总结的必要性,分享医疗成果对普遍提高医疗技术起着很大的作用。
她从分析一例病案转向总结多例病案,一改之前的流水账日记的写法,她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措辞,力求文章更加精炼准确。为了总结这些案例,她研读了不少专业书籍。张红霞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日益增多,这也不断压缩了她的睡眠时间。截至2003年,她已经发表十多篇论文,并且获得各类奖项。
2003年,张红霞“火”了。一篇名为《原位肝移植康复护理系列研究》的论文荣获中华护理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业内开始广为流传。这篇论文是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康复护理探讨出一系列完整的护理措施,为国内多家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提高肝移植护理技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第一作者的张红霞,因为这篇大作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
工作后张红霞还求知若渴,她仍然不断给自己充电。从中山医卫校毕业后的第2年张红霞就开始补习高中的课程,于1993年考上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并于1996年毕业。之后张红霞又参加了自学考试,2003年11月份开始攻读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理学士学位,并于2005年底毕业。
张红霞的“八小时之外”还不止于科研,她自认为是一个感性的理性人。“虽然也算是科研女,但骨子里也有浪漫情怀。”张红霞有时甚至一个人在办公室跳起了舞蹈,而她最喜爱的还是诗歌和散文。
2007年,张红霞萌发了创作诗歌和散文的念头。张红霞发现许多人是不了解护理工作的,护士行业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她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题材也多取自亲身工作经历。她甚至加入了文学论坛,头一年就在论坛上投了18篇诗歌。
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时,张红霞就拿起手机写诗歌散文。“时间是人挤出来的。”公交上熙熙攘攘,有时没有座位,张红霞甚至一只手抓住扶手,另外一只手拿着手机敲字。
“在华灯初亮时/人们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唯独她从家里出发,通往那雪白之路/娃娃抱紧妈妈,不肯松开小手/唯恐妈妈转身就离去/深夜也不归来”。张红霞的作品诉说着护士的故事,对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情感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让张红霞没想到的是,她的诗歌受到了专业作家的赞许,之后张红霞也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张红霞的诗歌开始不断在报刊上发表,她也认真汲取专业作家的建议,使自己的诗歌更精简化。
追梦赤子心
2005年,张红霞参加“超越梦想”主题征文比赛时道出自己的文学梦,“希望五年内能出书。”她的散文最终获得一等奖,但是她并没有实现出书的梦想。张红霞坦言,自己平常工作忙碌,花在文学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她深知自己的作品离优秀诗人的还存在较大差距,也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年了。张红霞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之后,用于文学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多。最近张红霞甚至在报刊上有了自己的专栏,这愈加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她开始一字一句地整理这二十多年里的日记,这些日记里有生活记录,也有诗歌散文。张红霞从日记里汲取精华,发表在专栏上,与读者分享护士的故事。
在张红霞退休之前,护士仍然是她的主业。有人劝过张红霞放弃护理工作而投身于文字工作,但都被她回绝了。张红霞心里很清楚,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护士。她相信临床护理工作虽平凡,却代表专业的形象。从17岁考上中山医卫校开始,就暗暗地立志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微力。直到今天,二十七年过去,张红霞仍然坚守在岗位上,而她已从稚气未脱的护理专业学生转变成为经验丰富的护士长。
至于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护士长,张红霞的答案很简单,“护士满意,患者满意。”张红霞从不在护士面前摆架子,她深知只有护士满意自己的工作,才能激励她们更好地服务患者。在护士眼里,她更像是一位导师,不仅教导她们各项护理技能,也十分注重培养她们对患者发自内心的爱。
对于广州,张红霞深情地说,“依然像天堂一样。”二十多年过去,广州的马路不断拓宽,大大小小的汽车川流不息,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有些人认为广州的空间被这些高楼大厦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而在张红霞看来,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城市。她在这里度过了自己如花似玉的青春年华,也在这里实现了她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记者手记
追梦之路
未完待续
也许是因为“白衣天使”的称号,护士在我的印象中是洁白而温柔的。采访那天,在医院办公室里见到的张红霞,戴着白色的护士帽,身着白色的护士服,一身洁白。而她眼角的笑纹,让这一身洁白平添了一丝温暖与亲切。
谈到年轻时的自己,张红霞说,那时的梦想很纯粹,就是要来广州。因为向往广州省城的风范和高高的楼层,她执意要来广州,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卫校,开始她梦想的启航之旅。
如今的张红霞已经是一名护士长,24年的护士经验让她在工作中多了一份从容的气息,却丝毫不显疲态。在谈到她当初的“广州梦”时,在她的眼睛中似乎依然能看到当年的熠熠神采。对于护士这份职业,她几乎投入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二十年,从青春少女到一名母亲,张红霞却从未后悔将最美好的时光投入于这份工作中。当她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收获的奖项陈列在我面前时,脸上写满了自豪。薄薄的纸张上写满了时间,承载着她二十载的努力与奉献。她把这些“经历”小心翼翼地夹在文件夹里面,我想,那对她来说就是一笔财富。
护士的工作之外,张红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梦,一个与文学有关的梦。除了写论文,她还写诗、写文章。她拿出自己发表在杂志上的诗,告诉我,其实她还想成为一个诗人。摘掉护士帽的张红霞,却执起笔杆,在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徜徉。
张红霞说,下班回家的路上,遇上堵车,她便会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写一首诗,或起一篇稿。时间对她来说太宝贵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时间关乎生命,病患的生命总是在分秒之间被挽留或逝去。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比平常人似乎要少得多,即使是堵车的一个小时,她也不愿意浪费。她说:“时间是挤出来的。”挤出来的这一个小时,她在做另一个尚未完成的“梦”。
采访中,张红霞说,她已经在广州落地生根,当初的“广州梦”已经圆满。而如今,这个关于文学的梦,她也未曾放弃。
在追梦的路上,张红霞似乎从未停下脚步。
对话
感觉广州
“像天堂一样”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广州作为实现梦想之地?
张红霞:广州是省城,那时我就觉得省城的文化底蕴不一样,自己也更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念初三时,家里买了电视机,我常常看广东电视台的新闻,电视台里呈现的大都市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感觉“像天堂一样”。上中专前一年,也就是1997年,我第一次到广州。姑姑带我去参观一个工厂,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大机器在运转,就更加向往这个发达城市。
南方日报:您的经历与家庭教育有关吗?
张红霞:有很大关系。我父亲思想比较先进,当时我们乡里边只有三户人家供女儿上学,我家就是其中一户。我父亲坚持让我们几姐妹都要上学,出去工作。当时身边很多女孩辍学后就去广州的工厂里工作,她们的生活也比村里人好得多。受到父亲的影响,我的眼光看得更远,我的目标不仅仅要挣钱,还有我的作家梦。
南方日报:为什么坚持做了二十多年的护理工作?
张红霞:工作的头两年我也想过要放弃。护士工作要上夜班,而且地位相对较低,加上身边不少同事辞职,因此我也考虑过要转行。但是后来我慢慢地适应了护士这份工作的需要,甚至十分热爱这份工作。
当护士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不仅能帮到别人很多,而且得到患者的认可。患者有事情就找我,虽然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但我很有成就感。在患者出院时填写的反馈表里,满意度最高那一栏总有我的名字。
南方日报:对未来有何打算?
张红霞: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得最好。目前我将继续做好护理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用行动保证我们的护理工作质量。退休之后,我会践行我的作家梦。
■上期感言
林丹煜:之所以选择重新创业,选择物依,是将心中那份对事业的渴望和潮汕人对美食的执着做了下结合,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让传统的潮汕小吃更好的分享给大家。物依非常感谢广大乡亲及朋友的支持,因为有大家我们才能迈出这一小步。
在推广小吃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将相关的小吃文化、潮汕地区的知名字号带给更多的人,在品尝小吃的同时,感受到一些传统的潮汕文化,唤醒那些逐渐被人们淡忘的记忆。潮汕除了小吃,还有很多其他代表性的文化,比如功夫茶,我们会陆续将这些结合到物依里。我们也希望广大热爱家乡美食、文化的潮汕人可以加入到物依,一起将潮汕小吃文化分享给更多人。
■网友反馈
网友“不死的鱼”:林丹煜真的好任性啊~三度创业,每次都从头开始,他居然都能成功。而且这次用互联网思维做潮汕小吃,感觉前景很好,为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网友“看灰机的兔子”:一转眼,我离开澄海也快两年了,在广州工作的我每年都只能回家一两趟。就如《舌尖》所说,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们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锁定了我们魂牵梦绕的家乡。谢谢林丹昱的物依,让我能够时常品味到家乡的美食,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人性的力量。在他们的人生里,看到你自己的模样。广州寻梦,记录外来者在广州的故事。欢迎诸位提供采访线索,可将信息发送至邮箱:2202398841@qq.com。亦可搜索微信号“guangzhouxunmeng”或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或留言评论。
指挥:
姚燕永 曾凯章 孙国英 胡智勇
策划:
张蜀梅 陈超 姜玉龙
采编统筹:
陈晨 肖凯荣 何山 张迪
执行:
机动记者部 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网
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实习生 吴燕华 刘敏
原文: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7/content_7450177.htm